师道相承

期次:第249期       查看:102

  千百年前,韩愈在《师说》一书中用“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也”阐释的师道真谛为天下所知,而今天,师道所蕴含的含义随时光推移不断积累沉淀。从《论语》里提倡的有教无类,到《礼记》里所说的“师严然后道尊,道尊然后民知敬学”的治学严谨,再到近现代师道所提倡的开放创新,师道经历了一个传承和变化的过程。
  春秋时期,孔子办私学,广收门徒,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。孔子主张因材施教,即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、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。这一观点在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》中也有所体现:“教书育人,遵循教育规律,实施素质教育。循循善诱,诲人不倦,因材施教。培养学生良好品行,激发学生创新精神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”在《论语》也有提到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体现了一种有关“学”“诲”的师德。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中同样有所体现:“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。树立优良学风,刻苦钻研业务、不断学习新知识方法,探索教育教学规律,改进教育教学,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。”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?体现了一种“以身作则”、“言传身教”的师德。如今,我们强调作为老师,应当要为人师表,“模范遵守社会公德,衣着整洁得体,语言规范健康,举止文明礼貌,严于律己,作风正派,以身作则,注意自省、自察、自纠。”
  师道是浸入时间中不断衍变积累的产物。当今时代的老师推崇兼容并蓄,创新开放。我们与老师既是师生关系,也同样是朋友,或者更亲的人。每个老师有自己的特点和专攻,理论课的老师要求我们发散思维,不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,而实验室的老师要求我们勇于发现,敢于创新。总而言之,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,老师们无一不要求我们走出去思维定式,开阔眼界,学习更多书本之外的东西。现代社会的学习方式日新月异,学习的内容更新迭代也是前所未有的。
  教育是神圣的,教师授予我们他所认为对的东西,师道精神也在这些约定俗成的观念之上不断发展变化,不断壮大。开阔的世界让我们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包容、真诚、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,而开放的师道精神,也让我们获取更多。我们人生观、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建立,无一不在老师的指引下得以生长健全,正如普罗米修斯对懵懂无知的原始人的教导、开化,使得他们成为有思想、有并且有能力去追求的人。无论是古时还是现今老师教会我们的就是一种引领,引领学生去追求去开拓去创新。
  穿越古今的师道,奔腾着汹涌的民族血脉,在古今生命形成中,跋山涉水,穿越到一个又一个灵魂深处,给予我们成长的养分。处于现今时代的我们,尊师重道,是我们必须的责任,是我们传承的必要,而师道精神,则需我们一起传承发扬,一起让它更好的成长。